厚植濱農根基,布局持續發展
■兩個市場,業績雙增,在戰疫中展翼
克服疫情影響,準確把握市場,穩產保供,開疆拓土,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發貨量、銷售額穩步雙增,斬獲35.54億元營銷佳績。
國內市場厚積薄發。建立了完善的渠道網絡和融洽的合作關系,2872家國內經銷商遍布31省市自治區,形成了省級80家/市級442家/縣級2350家三級分銷布局,在信賴與支持中廠商合作共贏。283個產品登記證,其中包含43個原藥產品,涵蓋全部大田作物與大部分經濟作物,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品鏈資源,贏得渠道信賴。
國際市場有量有質。歐美市場強力推進,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向制劑化、終端化強勢邁進,合作伙伴覆蓋6大洲118個國家和地區,業務人員與海外客戶即時視頻交流、線上技術指導,國際市場產品登記及自主登記布局取得較大進展:同109個國家的近千家客戶開展登記合作3821項,已在82個國家獲證1583項;自主登記在7個國家獲證156項,進展中110項;BNS國際商標已通過14個國家的認定,目前正在12個國家、歐盟及非洲知識產權組織申請認定中,有力助推了濱農品牌的國際化建設。
■兩個品種,打通創新鏈,補強產品鏈
研發優布局。合成研發平臺升級、高校借智、自主研發相結合,打造國家級、省市級十余個創新研發、技術開發類平臺資質,與天大、南開及省內高校合作展開合作,布局新化合物發現與創制,探索新產品工藝優化并取得階段性進展,為未來的戰略發展做好了儲備與對接。制劑研發打通內部研創鏈條,梳理架構、優化流程、建立標準,以作物為核心,聚焦重點作物全生命周期的植保管理,從作物研究,到病蟲草害,到活性成分的篩選,到制劑產品研發,到產品的化學分析、藥效、環境、殘留、毒理等分析評價,從硬件資源配備,到研發團隊建設、體系構建,逐步規范、專業、成熟;升級建設常溫溫室、低溫溫室、氣候室、植培室,展開大田作物全年病蟲草害的安全性試驗和對應靶標評價。
補強產品鏈條。公司產品從原藥到制劑,從主糧作物到經濟作物,從除草到殺蟲殺菌,對20多種作物日趨實現全程有效植保防護,如小麥、玉米、水稻三大主糧作物病蟲草害防控全覆蓋,經濟作物大豆、花生、馬鈴薯除草全覆蓋,區域性特色作物如冬棗病蟲害全程防控,非耕地用藥兩大原藥及復配系列產品齊全。公司研發的乙草胺、丁草胺、氟樂靈、仲丁靈、草銨膦、名途、硝磺草酮等產品的工藝開發及植保應用分獲2項國家級、4項省級、1項市級技術創新及植保貢獻類獎項。
■兩個內涵,制造提能力,服務耕深度
制造提能力。年生產除草劑原藥10個類別/32個品種,加工制劑197個/717個規格、殺蟲殺菌劑47個和肥料產品2個系列。
合成生產優過程。生產原藥3.5萬噸,生產現場布局優化、工藝提升,核心產品異丙甲、精異丙甲等在全球市場龍頭地位凸顯;精殺、氟樂靈、煙嘧等產品色澤、含量、成本均得到提升,優化過程控制,降廢減排,綠色生產;氟樂靈上游關鍵原料中間體開發打通,產業鏈延伸自主探索曙光初現;草銨膦、甲二等新產品優工藝、降成本、提品質,個別產品的微量雜質得到精準控制。
制劑生產提能力。生產制劑7萬噸,同比增長35%,勞動效率提升10%,噸用工下降10%。全面改造,制劑加工能力獲得戰略性提升,現有制劑生產線79條(瓶裝49、袋裝30條),年生產能力達8.5萬噸。加工類日產180噸,粉劑生產質量大為改觀。抓精益管理,小產品U型線、大產品水平線有機布局,物料定置、工序合并、減員增效。
能源保障統籌規劃、自主設計、自主改造。制冷東廠西輸、西廠東輸雙向自由切換、聯保聯供,部分生產線制冷實現閥門自動調節精準控制,對部分車間重點危險工藝實現雙電路自動切換,對水電汽用量管控實現數據全覆蓋,分片分區分段管控,整體損耗率嚴格控制在5%以內;優化日常巡檢流程,檢修改造、故障搶修,加班加點不計付出,展現了良好的團隊風貌和業務能力。
安全管理環保治理更加有序有效。利用HAZOP分析進一步完善了重點監管?;返娘L險管控,通過反應安全風險評估完善危險工藝風險管控措施,安裝安全儀表SIS系統提高工藝及設備的本質安全水平,堅持安全考核的剛性執行,利用防爆智能手機隱患追溯系統清除安全管理的盲區;對公司現有生產線產廢全梳理、全治理,固體危廢實現隨產隨處置、月度全清理,投資200余萬元,新建遮陽棚兩座、VOC在線監測設備5套及水處理加蓋封閉,全面消除環保安全隱患。
服務耕深度。新零售模式展開多點探索,打造形成了擁有大疆無人機22架、教員1名、飛防機手33名、維修大師2名的,黃河三角洲區域唯一的企業級、系統性、標準化的植保飛防團隊,由最初的無序作業發展到現在有標準、有監測、有套餐、有劑型改善、有數據分析的規范化、標準化作業,在無人機的安全性、穩定性、操控性、噴灑性能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,已與山理工聯合擬定并推出了適用于多區域、多作物的飛防作業規范化標準、玉米田飛防藥劑使用標準等,年飛防作業面積33萬畝。
■經營管理,戰略更清晰,管理嚴細實
戰略藍圖更加清晰堅定。規劃了十四五到十五五的發展路徑,以創新為根本動力,為建設百年濱農夯實根基;明確了四個基地的協同定位——守住濱州基地,存量項目高質量運營;鞏固沾化基地,完善三嗪類產品配套;突破蘭州基地,搶時間出產品;盯住濰坊基地,以新產品新項目帶動發展。8月25日啟動蘭州生產基地的快速建設,當前正倒排工期爭分奪秒,高標準高速度如期推進。明確新產品強鏈補鏈戰略,規劃建設并運營好本部、青島、蘭州三大研發中心,啟動人才強企戰略,大量引進專業學生,加速培養研發、營銷、生產和管理團隊,夯實公司進入全球優秀農化企業的人才基礎。
引入并推進生產精益管理。項目輔導期有效植入意識、導入方法,至6月30日,完成精益改善7264項,節省資金1869萬元,并固化推出一套推行模式、管理制度和工具手冊;自主推行期建立扁平化的精益改善組織架構,縱向到班組,規范制度流程構建精益改善的工作主線,固化日常改善,加大督導檢查,定期發表獎勵,促動生產管理向規范化、體系化轉變。
設立在線學習平臺,加大人才共育。濱農科技·國昌集團量見云大學十幾類340門課程,從專業化到職業化,平臺學習資源全面開放,開通500個學習賬號,支持團隊及個人日常自主學習提升;推進企校合作,開展“金藍領、學徒制”等人才培養共育項目;98名大學生新員工和115名甘肅新員工分赴公司本部各崗位實習實訓。
行業影響、社會價值持續增長。1-9月,分別獲評2019年度中國農藥行業十大品牌第三名、2020年中國農藥行業銷售TOP第12名、中國農藥行業責任關懷優秀單位、山東省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會會員單位、十佳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、中國農藥出口額30強等榮譽稱號;企業品牌強度為833,品牌價值為7.22億元。合力抗疫,社會責任擔當。年初組織全體員工自發捐款133.2萬余元馳援抗疫一線,向周邊鄉鎮捐贈醫用酒精等消毒物資,植保飛防團隊在沾化、無棣等區域22個村鎮進行多輪次、大面積的公益飛防抗疫消殺作業。